“学农业永远不会失业” 大学生无人机创业4个月入百万
来源:河南青年时报 作者:记者 弯文奎 2020-08-27

  河南青年时报讯(记者 弯文奎)每年的7月至9月,青海省都兰县就变成了藜麦的海洋,但此时,李明(化名)并无暇欣赏周围的美景,因为他有一场硬仗正在打。

  趁着没有大风和下雨,他和搭档徐冰阳,正抓紧时间给2万亩藜麦、枸杞和青稞打农药。此时,在海拔3300米的土地上,离地面上方1米多的位置,2架无人机随地势高低有条不紊地飞行。每架无人机净重8kg,携药箱作业时重量为25kg,每小时可作业100亩地。

  李明是信阳农林学院2016级植物保护(无人机操控)专业学生,在学长潘梦豪的带领下,他们立志扎根农村做“新型农民”,在大学期间就钻研如何把无人机技术与现代农业生产相结合,并且运用到田间地头。前不久,他们的事迹登上央视新闻,赢得了不少点赞。

  “学农业永远不会失业”

  作为农村人,潘梦豪从小见惯了父母在田间劳作的辛苦,大学就选报了信阳农林学院,他认为“学农业永远不会失业”。

  2015年,潘梦豪考上信阳农林学院,就读植物保护(无人机方向)专业。大学三年间,他不仅学到了无人机的理论知识,在辅导员的推荐下,还进入一家无人机公司学习。

  在那里,他系统地了解了无人机行业广阔的前景,由此发现了商机: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播种、插秧、收割等相关机械都已普及应用,唯独喷药植保是个短板。

  当时,植保无人机正处于起步阶段,若能好好利用手里这个可以飞翔的“家伙”,未来一定会有极其广阔的市场。将无人机用于农业生产,潘梦豪具有很大的优势,“我的专业百分百对口,既没有偏离植保,也没有偏离无人机”。

  2018年,潘梦豪迈出创业的第一步,他和几个朋友拿出勤工俭学的钱作为启动资金,购置了第一架无人机设备。当年10月18日,他们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刚开始业务量不大,以无人机培训为主。”潘梦豪说。

  潘梦豪(右)与队员调试无人机

  2019年4月,漯河部分地区的小麦出现赤霉病,村民听说潘梦豪团队能用无人机喷洒农药,邀请他们到当地进行农药喷洒。两星期下来,2台无人机为他们带来2万多元的收入,这是团队成立以来,接到的第一单生意。

  尝到赚钱的甜头后,潘梦豪和队员开始四处接订单。与在学校学习不同的是,每次无人机作业都是在室外,他们需要走到田间地头,跟农民和农作物打交道。以往在课堂上学习的农药、病理、昆虫、土壤、肥料、田间统计等理论知识,成为他们的优势。

  “他们干得真不错,人也老实,我下年还要聘用他们。”这是信阳市罗山县楠杆镇李寨村农户陈守新给予潘梦豪团队的评价。前年,陈守新的水稻田疏于管理,野草疯长,每亩地仅收获900斤水稻,今年把水稻田的除草、杀虫等任务交给潘梦豪团队后,亩产达1400斤。

  走到田间地头 作业时要做足准备工作

  如今,这个创业团队成员已有20人,以“95后”为主,他们的足迹遍布全国,承接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种子农药化肥销售、无人机装备修理、农业技术开发等服务。

  潘梦豪(中)与队友相约母校校园,脚下放着他们创业路上不可或缺的无人机

  无人机喷洒药物,具体怎么操作?潘梦豪说,一架无人机设备包含电池、遥控器、测绘器、发电机等,真正作业时操作很简单,但很多准备工作要做足。

  每次接到订单,潘梦豪和队员会根据农户提供的地形,先进行地理测绘,对数据分析后,依据地形和地势设置无人机航线,此外还要根据病虫害发生的严重程度和病害密度适配药量。

  无人机作业时,操作手只需手持遥控器,通过飞控系统(相当于大脑控制系统),按照原先设置的航线进行作业,“在1到2公里范围内都能控制无人机。如果超出范围,无人机也会按照传输到飞控系统内的设置路线图进行作业,作业完返航。”潘梦豪说。从配药、装载测试无人机,到设定航线、操作起飞喷洒,团队成员配合默契。

  每年从3月开始,一直到10月,是他们比较繁忙的时候。有时,病害集中暴发,农户扎堆打农药,订单排得非常紧凑,队员早上5点就要起来准备,一直忙到晚上8点多才结束。

  “一块充满电的电池,在平原地区作业只能坚持15分钟左右,而在山区,耗电会更快。”由于无人机作业有高度要求,加上设备损耗,山区作业的成本很高,所以潘梦豪团队更喜欢平原地区作业。无人机一个架次在平原地区可以作业10亩多地,而在山区,作业面积还不足5亩地。

  “城里人”说服父母承包130多亩3土地

  在潘梦豪的团队里,多数人来自农村,唯独李明不同,他是信阳市浉河区人,却常常被队友笑称最像农民。

  今年23岁的李明,父母经商,从小生活在城市,从未接触过农业。现在,他天天在田间奔波,跟农作物打交道。李明说,大学接触到无人机之后,觉得这个行业大有可为,“农业这个行业可以赚钱,投资和回报能成正比”。

  受李明影响,从2019年10月开始,没有种地经验的父母承包了130多亩土地种植小麦、玉米。李明说,今年夏季小麦亩产1000多斤,不仅把一年的地租挣回来了,上半年还赚了几万元。

  如今,李明每天在全国各地使用无人机作业,顶着太阳,在田间操作无人机,有时还要测量地块等。虽然累,但李明说,这份工作给他也带来了很多乐趣,因为每天能到不同的地方,接触不同的人。

  在给农户作业时,他还会充分发挥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解答农户的问题,这也为团队赢得不少回头客。

  订单遍及全国各地 创造出百万财富

  今年7月28日,队员李明和徐冰阳受邀到青海都兰县,为当地农作物藜麦和枸杞打药,而最近几天,潘梦豪和剩余的队员也即将前往当地参加一场展览。这些经历,将为团队以后在当地开展业务打下基础。

  潘梦豪说,青海是他们团队今年重点发展的市场。他与当地有实力的农资经销商合作拓宽市场,农资经销商提供药品和农户资源,他们提供设备。

  除此之外,团队还通过熟人介绍和口碑宣传逐步吸引客户。目前,潘梦豪团队的客户遍及河南、湖北、东北三省、新疆、青海、四川等地。

  从今年4月复工以来,他们先后辗转周口、罗山、驻马店、信阳等地作业。4个月的时间,无人机作业面积达10万亩,按照每亩10元的价格,团队业绩达100万元,较2019年提升了40多万元。

  潘梦豪(右)与队员调试设备

  在这群90后青年的共同努力下,公司也在一步步壮大。他们分工明确,有人专门负责设备维修,有人专门负责无人机作业,有人负责开拓市场。目前公司共有10架飞行器、4辆车(2辆货车、2辆小汽车)、3副测绘工具,固定资产价值上百万元。

  目前,潘梦豪团队的无人机喷洒农药只作业于水稻、小麦等农作物,而他却不满足于此。

  为适应市场多样化需求,他和团队把目标瞄准茶树、板栗树、果树、草莓等其他作物上,并获得了较好的效果。此外,他们下一步的计划是研究出可以播撒种子的无人机。

  潘梦豪说,随着老一辈农民渐渐老去,农业还需要一批新人来支撑,农业的潜力还很大。随着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团队业务的重心会转向做托管式订单和制订田间管理方案。

责任编辑:杨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