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青年时报讯(记者 魏文杰)17岁的何梦凡、何依梦是一对双胞胎姐妹,一周多之前,俩人相继接到了高考录取通知书。9月中旬,她们将分别前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和西南石油大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开始新生活。
她们的故事,因家境的特殊更显不同。俩人5岁多时,父亲因工厂事故不幸离世,母亲开始常年在外打工养活一家人,姐妹俩与祖父母相依为命。去年祖父因病去世,八旬祖母患上阿尔兹海默症,头脑时而清楚时而糊涂。这两天,得知俩孙女考上了大学,奶奶总是不自觉地流泪:“总算熬出来了,要是她们爸爸还在,该多好。”
姐妹俩一理一文 将分赴西北和西南
7月25日凌晨3点多,高考分数查询页面多次刷新后,成绩突然“蹦”了出来。何梦凡,理科,632分;何依梦,文科,588分。相较于今年河南本科一批录取分数线,分别高出88分和32分。
姐妹俩如释重负。母亲姚艳莉专程赶回来陪着女儿查成绩,她高兴地拍着俩人的肩膀,一个劲儿地说“好”,一起见证这一时刻的,还有屏幕另一端的哥哥何一凡,哥哥去年大学毕业,目前在某部队服役。高考成绩公布当晚,仨人一直保持视频连线,等到妹妹们的成绩出来,哥哥才不舍地挂断电话。
俩人平常学习成绩就不错,班级排名占中上等,高考算是正常发挥。聊起日常,姐姐何梦凡更健谈一些,妹妹何依梦话不多,却十分暖心。
高考前几天,受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影响,学校调整住宿、上下课安排,姐妹俩不再像以前那样课后有时间聊天,何依梦就经常写一些小字条送到姐姐的宿舍楼前,“有时候是一些加油鼓励的话,有时候就是说说今天吃了啥”。
高考分数一出来,姐妹俩各自忙着选学校、选专业,虽然方向不同,但费用却是俩人考虑的共同因素。何依梦想学英语专业,但语言类学费普遍偏高;何梦凡原先想学医,但报考好的医科学校又不是很有把握,在哥哥的建议下,选择了计算机专业。
8月下旬,俩人的录取通知书先后到达。何梦凡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录取,何依梦被西南石油大学英语专业录取,收费相对较低,一年学杂费6000多元。
得知俩孙女考上了大学,84岁的奶奶高兴地流泪了:“十几年了啊,可熬出来了。恁俩真争气!” 姐妹俩总是笑着安慰奶奶。
每月只花200元 俩姐妹想继续往上考
何梦凡、何依梦自小在开封市杞县苏木乡咸岗村生活。儿时玩耍的家,如今显得有些破旧。院子里除了一条砖铺的过道,其余地方还都是裸露的土地。堂屋门框上的红漆已脱落许多,屋内用两大块蓝色的布做隔断,隔出了三间房,左边是杂物室,右边放着两张床和些许生活用品,中间空处摆放着一张暗黄色皮质弹簧沙发,表面已凹陷。
从上中学后,姐妹俩回来的次数就很少了,高中休假时间更是有限,她们常常寄宿在县城的大伯家。何梦凡回忆说,俩人5岁多时,父亲在县城一家玻璃制造厂打工出了事故,抢救无效不幸离世,“具体情况也不记得了,印象中就是有好多人在屋子里哭”。
从那时起,原本也在玻璃厂打工的姚艳莉选择外出,常年在县城一家大型超市打零工,月工资一两千元,维持着三兄妹的生活。为了多赚些钱,白天工作结束后,姚艳莉就跑去超市仓库做搬运工。
“有一回,正是盛夏,我妈搬完一批农药后就轻微中毒了,她硬挺着,也没去医院看。”这事儿,姐妹俩当时并不知情,而是事后过了很久,母亲当做玩笑讲出来的。姐妹俩印象中,妈妈从未在他们面前流露出沮丧的情绪,但俩人学习成绩下降时,妈妈也会生气,“她也是着急,只怕我们考不上大学”。
读高中时,姐妹俩因是建档立卡家庭学生,学费全免,日常开支除了买教辅资料,其他开销很少,每人每月生活费只花200元。好在也有大伯和三个姑姑的帮衬,三兄妹的求学之路未曾中断。
去年何一凡大学毕业入伍后,每个月都会给两个妹妹寄来生活费。9月中旬,姐妹俩要开学了,哥哥特意申请探亲假,他要和妈妈一起,把妹妹们送到大学校园。
对于未来,何依梦说她想做翻译,何梦凡还没有太明确的职业目标,但她们有个共同的设想:“要好好读书,将来继续往上考。也要勤工俭学,挣学费,减轻家里的负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