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王春颖,33岁,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2009和2011年分别获得中国农业大学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2014年获得北海道大学(日本)博士学位。2013年7月和2014年2月,法国科学院/图卢兹第三大学生态学实验室学习交流。2014年10月-2015年2月,北海道大学博士后。2015年10月入职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目前在水资源学院担任讲师,生态水利研究室主任。从事水资源管理、生态水文和水环境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目前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主持西北旱区生态水利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1项,主持完成清华大学水沙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面上项目5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其中SCI检索论文14篇,EI检索论文2篇。获得河南省科学进步三等奖1项(排名第五)。
初见王春颖,她笑语盈盈,浅声细语,似水般温柔。采访结束后,又体会到她作为科研者的那种,如水滴石般的执着和坚守。
“科研”是什么?王春颖有自己的理解:这是一种做事方法和态度,勇敢去尝试、去了解、去喜爱、去钻研。
王春颖18岁与水利结缘,从本科一路读到博士,从事教学工作后,专注从事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生态水文和水环境等领域研究,将科研和教学相结合,以科研促进教学,用最新的学术成果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用教学夯实科研理论基础,目前已硕果连连。
王春颖调研取样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们有义务、有责任保护黄河流域水资源,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为了这个梦想,她一直在努力。
记者:王老师,您当初为什么没像大多数女生一样选择学习文学、管理等这类专业,反而选择学习水利方面的专业?学习起来会不会很困难?
王春颖:首先是源于对水利事业的热爱,同时水利专业是一个应用型专业,就业面非常广阔。不同的专业,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一定都会有不同的困难。面对困难,最好的解决方式不是逃避,而是坚持,因为心底的热爱,我会坚持走得更远。
记者:您是在国内完成本科和硕士阶段的学习后选择去国外留学,为什么会选择日本?您在那边是如何解决语言障碍的?
王春颖:日本在水污染这方面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研究基础,可以提供深入学习的平台。说到语言方面,我其实并没有遇到交流方面的问题,因为自己在本科阶段已经有了出国留学的想法,所以当时就系统地学习了日语和英语,为日后去日本留学已经做好了准备。
记者:您在博士阶段的学习有怎样的心得体会?会很难吗?
王春颖:首先我认为信心和努力很重要,自己在硕士阶段就发表过两篇EI论文,积累了学术论文和科学研究经验,对博士阶段的学习和挑战充满了信心。另外,读博士时,我不仅跟着导师学习,还会参加一些国际学术会议,并且与其他国家相关实验室成员进行交流,向国外其他实验室负责人学习。然后再结合自己平日里的学习、研究和项目,来不断消化、吸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合作平台和课题。
记者:您如何兼顾科研项目和教学工作?
王春颖:我有意让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比如在选课时,会选择一些与自己科研项目紧密联系的,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体验到科研的魅力,激发他们对科研的兴趣和热情,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会激发我一些新的想法和灵感,有助于科研项目的进行。
记者:黄河高质量发展如今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您在这方面有哪些相关的科研项目吗?
王春颖:习总书记视察黄河时曾说过,黄河问题表象是在黄河,其实根在流域。我主要围绕黄河流域引黄灌区地下水氮素严重污染问题,系统研究了灌区不同形态氮淋溶规律及其对地下水的影响机理。针对黄河流域引黄灌区,分析了灌区土壤氮负荷时空分布特征、土壤氮吸附解吸影响因素和地下水氮含量时空变化特征,识别了降雨、灌溉、施肥、土壤性质、作物、土壤氮负荷、土壤含水量、地下水埋深和理化性质等因素对地下水不同形态氮含量影响。构建并改进了分布式水文模型,模拟了引黄灌区地下水中硝态氮和铵态氮时空变化,提高了包气带-地下水氮运移模拟精度。研究成果为认识黄河流域包气带氮淋溶对地下水影响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可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水肥管理和地下水污染治理提供决策依据。
目前重点关注引黄灌区的地下水污染问题。科研项目开展运用“实验+模型”的方式,不仅通过实验阐明地下水污染的影响因素,同时用模型预测未来不同情景对地下水污染的影响,提出调控措施,从而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依据。
记者:您最初是如何关注到的黄河灌区的地下水污染问题?为了做这个项目您是不是经常要去实地调研,在进行调研的时候有没有什么场景触动到您?
王春颖:因为我在本科和硕士阶段都是研究水利方向的,博士期间研究的是水环境,在选题的时候,我就想结合着我国目前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比如说黄河流域地下水位下降和地下水污染的问题比较突出,这些问题正好和我的专业知识相关,我就想借助自己的专业知识去阐明地下水污染问题形成的机理。
在实地调研的时候有两个感触比较深,一个是我们要在引黄灌区上进行一个大面积的采样,由于灌区比较大,要连续开三四天的车才能把整个灌区走遍,所以在整个采样过程中学生和老师们都非常的辛苦,但也收获了很多。
另一个的场景是在我们进行采样的时候,有些农民会问一些问题,比如他们会问这儿的地下水能不能喝?我们要想真正的把他们的问题解释清楚,就要了解很多信息,因为地下水污染的影响因素其实是非常非常多的。当地居民关注的地下水是否达到饮用水标准的问题,更加坚定了我们要做好这个项目的决心,如果能把地下水污染形成的机理解释清楚,并提出一个缓解地下水污染的调控措施,让大家喝上安全的水,那我们做这个项目就非常有意义。
记者:您在之前的求学过程以及当下科研中,曾遇到怎样的困难?您是如何克服的?
王春颖:我在博士阶段需要发表一些有创新性的科研成果,一般要先把握好创新点,然后提出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去克服技术上的难点。那么如何把握科研中的创新点呢?我就会去读大量的国内外文献,积极参加国际会议。我通过这两种方法去把握国际前沿,然后去寻找自己选题上的创新点。在具体解决问题的时候往往需要一些新的技术手段和新的方法,比如说有的课题中需要编程,但我是学水利的,编程基础较弱,模型开发能力也不强,那我就会和一些在这模型开发方面有经验的博士和教授们沟通、学习和合作,通过这样的途径去克服困难。
王春颖在取样
我在科研过程中也遇到过很多问题,比如在做水环境方面研究时,需要做很多实验和监测,工作之初,对实验方法不熟悉,也没有相关的实验设备和场地。起初,我就通过阅读文献去学习实验方法,然后在一间非常狭窄的办公室临时做实验,做实验需要用的水都是从洗手间提到临时实验室,再用纯水机过滤获得去离子水开展实验。后来,学院和学校了解到我们这些困难后,提供了专业的实验室,这就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可以专心做科研。
无论学习还是做研究,遇到困难都是正常的,但我一直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不畏难,敢尝试,肯定可以找到解决办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