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青年时报讯(见习记者 宋贺扬 记者 杨军强/文 赵墨波/图)距郑州西280公里,三门峡陕州区,早在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即为夏王朝统治中心区。被誉为“中国剪纸第一村”的陕州区南沟村,流传着3000多年的剪纸艺术,被赞为“民俗奇葩,中原一绝”。
作为黄河文化的一个缩影,豫西剪纸代表河南省剪纸艺术的最高水平,在2019年上海进口博览会上赢得如潮点赞。但从小在这片沃土滋养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剪纸人,却对剪纸充满了难以言说的复杂感情:一方面是对传统手艺的执念,一方面靠剪纸又生存维艰。本期,河南非遗·青年力量走进陕州剪纸。
土壤
“中国剪纸第一村”孕育了一代代剪纸非遗传承人
今年11月5日至10日,上海进口博览会河南展区,一个个进博会吉祥物“进宝”剪纸被不少参观者摄入手机镜头,秒传全世界。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吉祥物“进宝”
让大家意外的是,这些作品竟同出自河南陕州一位65岁的奶奶之手,她的名字叫黄亮娥。
“正月里来没有花儿开,
惟只有迎春花儿开,
二月里来龙抬头,
王三姐梳妆上彩楼。
手把楼门往下望,
紫荆花开在楼旁。”
12月7日,豫西三门峡陕州地坑四合院,陕州剪纸第一人、三门峡剪纸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黄亮娥正在轻声吟唱着传统《十二月剪纸歌》。
从3岁拿起剪刀开始,黄亮娥就与剪纸结下不解之缘。20世纪50年代,生活在兄妹九个的大家庭中,靠着灵巧的双手,黄亮娥剪出了一个个精美的窗花,也为家人赚取了一份生活的保障。
“那时候剪纸能买鸡蛋吃,从4岁起我剪的窗花就能卖钱了!”黄亮娥说。
看着母亲黄亮娥把一页页平凡的纸张变成一个个有生命的“活物”,当时年仅4岁的任元眼中,充满了无尽的好奇与未知的欣喜。
任元在向他的母亲黄亮娥学习陕州剪纸
“有一年过年,我嚷着妈妈买新衣,当时家里生活并不富裕。妈妈就在我的裤子上缝上一对她剪的小布老虎,我穿上带布老虎的裤子,神气得不得了!”这成了任元最美的童年记忆。
随着年龄增长,任元会对着妈妈剪的窗花“睁大眼睛,仔细观看”,一点一点学习剪纸技艺。20世纪90年代,任元也能学着剪窗花,每次忙完,还能挣到两元零花钱,用来买零食、买玩具。
和任元一样,从小生活在“剪纸第一村”的任苏静,也对剪纸深深着迷。
任苏静的童年记忆中,每年腊月,爷爷都会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地卖窗花。有一次在张村赶集,她看到装裱在10厘米见方透明玻璃框中的精美窗花时,吵着闹着要母亲为她买上三方窗花,才肯罢休。
六七岁时,“母亲给了我5毛零花钱,我不舍得买零食,而是买了红纸练剪纸”,饥馑的岁月里,这是任苏静童年的一抹亮色。
随着年龄增长,任苏静剪纸技艺也在不断提高。但是,人终究还是要生存的,这门填补了年轻人的精神世界的老手艺,能保障他们的生存无忧吗?
现状
剪纸老师靠开出租车解决生存问题
在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豫西地坑院,一个个四四方方的民窑中,摆放着黄亮娥剪出来的《男耕女织,连年有余》《八骏图》《兰亭序》《五牛图》等作品,从起稿构图到最终制作完成,几乎每一件作品都是几易其稿,耗时数月甚至数年才创作出来。
作为三门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黄亮娥几乎每天都会在陕州地坑院,为八方游客介绍陕州剪纸艺术。对她来说,“只要拿起剪刀,心里就不想其他的”。因为“剪纸和书法、绘画一样,没有10年‘剪龄’难剪出来作品,没有20年‘剪龄’难剪出来好作品,没有30年‘剪龄’难剪出来精品”。
剪了一辈子的黄亮娥也有自己的担忧。
随着“非遗进校园”项目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接触剪纸,甚至专门找她学习。但“由于申请传承人的名额有限,再加上只依靠剪纸难以保障基本生活,所以,能把剪纸坚持下来的年轻人,很有限”。
任元是坚持下来的其中一个。2004年大学毕业后,任元考入地方机关单位工作。对剪纸,他始终怀有一份割舍不掉的情感,但为了养家,他又不能丢掉工作。
这种情感,在任苏静身上也有相同体现。除了兼职郑州二中国际班的剪纸老师、郑州师范学院非遗类特邀老师,任苏静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出租车司机,因为“单凭剪纸不能解决生存,家庭主要经济来源还是靠开出租车来支撑”。
传承了3000多年的老手艺,怎么样才能更好地传下去?
创新
从“剪纸”到“剪文化” 老手艺注入新活力
任元上班后,一有空就跑到西安、郑州、三门峡等地的会展中心学习、取经,琢磨把剪纸开发成文创产品,赋予剪纸长久的生命力。
2012年,在西安碑林博物馆游玩的任元,被馆内“书圣”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拓片深深打动。回到家,他建议母亲尝试剪书法。经过一年努力,黄亮娥终于拿出陕州剪纸版的《兰亭序》。
从“剪纸”转向“剪文化”,在儿子的帮助下,黄亮娥也开始思考如何把自己的手艺与时代元素结合,以便被更多的人所接受。
与任元一样,当初那个一心想着如何剪窗花的小女孩任苏静也在努力让这门传统技艺开枝散叶。
任苏静在专心剪纸
从2016年开始,每周五,任苏静都会准时出现在郑州二中国际班,为这群即将走出国门的学生传授剪纸技艺。
有一次,任苏静讲授了剪纸中“云勾”的剪法,一个叫李阳的女生却说自己不喜欢“云勾”,想把“云勾”剪成象征着万物苏醒的“谷纹”,任苏静“有点不放心”地同意了。让她意外的是,这个不按套路出牌的学生竟然拿出了不一样的作品。
“很惊奇,也很好看。”任苏静说,陕州剪纸,虽说是个老手艺,但也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允许不断创新,注入活力。
传承
机器剪纸代替不了有温度的手工剪纸
如今,市面上出现了大量的机器剪纸作品,就像印刷出来的春联。但在任苏静看来,机器剪纸永远也替换不掉手工剪纸,“因为后者有温度,有感情在里面”。
对此,任元也持相同态度。
一路走来,任元发现年轻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发挥的作用巨大,但把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转化为传承的动力,仍需政府的大力支持。
“首先,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放低准入门槛,给大家传承的动力;其次,要为传承提供必要的平台,比如建立展览馆、工作室、非遗类创客空间等,免费为传承人提供场地;最后,还要加大对年轻人的培养力度,通过开设专业课来使人才专业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