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青年时报讯(记者 魏文杰/文 受访者供图)11月28日,郑州大学商学院大三学生王晓冰总结“挑战杯”参赛感悟时说,比赛中学到了很多,也意识到未知的世界更大,“不去想最终能够走多远,尽最大努力不断前行,这就是挑战的意义”。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学科门类最全、最受关注的全国性大学生综合赛事。11月13日,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竞赛落幕,河南高校代表团9件作品获二等奖,郑州轻工业大学荣获“累进创新奖”,共青团河南省委荣获“省级优秀组织奖”。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同捧得最高荣誉“挑战杯”,包括郑州大学在内的全国44所高校获“优胜杯”,这也是河南高校继2009年之后再捧“优胜杯”。
王凯甬(右三)和团队成员在“挑战杯”竞赛领奖现场
【水平高】
郑大学生发明填补行业空白
王凯甬是郑州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卓越工程师班”大四学生,也是“小平科技创新团队”深蓝科技部的科技带头人。这次参加“挑战杯”竞赛,他和团队带来的是无桨推进器项目,最终获得国赛二等奖。
传统的螺旋桨噪声大,容易被杂物缠绕,对水中的人或动物造成伤害,2016年底,刚上大一的王凯甬就萌生了“无桨推进”的创意。
在老师指导下,王凯甬下载了30多篇国内外相关学术论文,跟团队成员一起琢磨、研究,提出研究方向,“我们发现很多论文中都提到‘科恩达效应’,就想将其与水下推进器相结合”。
王凯甬向记者解释:“简单地说,‘科恩达效应’就是流体在流动的时候,更习惯贴着固体的表面流动,而不是均匀地流动。我们的无桨推进器利用这种特性,通过环形出水口的小水流来带动推进器环形空腔更多的水来流动,从而产生推力,而且噪声低。”
对此,时任郑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张宏选给予极大肯定:“目前国内好像还没有人将‘科恩达效应’运用于水下机器人的推动,无桨推进器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创新。”
既然是创新,就没有现成经验、文献资料可以遵循,凭借一点点地摸索,从2017年4月第一台无桨推进器制成到2018年接到“挑战杯”参赛通知,他们已经完成了第五代的制作,从外观设计到配件配置都有了很大提升。
目前,无桨推进器项目应用成果“电子河长”移动水质监测平台已投放 2019 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会场,随后将在郑州、青岛、雄安等地投入使用。
【应用强】
学生参赛项目能解决现实痛点
同样获得国赛二等奖的,还有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参赛项目“矿山安全检测系统”。
团队成员郑宁冲说,目前在矿山安全检测领域中,传统的传感材料响应硫化氢一般在15秒左右,不能完全满足安全需求,他们突破传统技术短板,历时两年,开发出国际上第一个响应和恢复时间小于1秒的气敏原件。
这种科技项目与实践应用的结合,让“挑战杯”现实意义更加凸显。
郑州轻工业大学参赛项目“无下水道深度资源化厕所”,历时三年研究和实践,从源头解决了传统水冲厕水资源浪费、污染环境等问题,并能变废为宝,实现有机质的生态循环利用,在本届大赛中获“累进创新奖”。
不只是理工科,在人文社科领域,河南高校代表团的参赛项目也让人眼前一亮。
郑州大学商学院大三学生王晓冰与团队成员一起,关注“三权分置对农民收入质量的影响”;中原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程梓鹏团队,以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为例,关注非遗抢救后的生存现状及市场激活;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团队成员,关注重度失能老人家庭照顾压力及社工介入,且均在国赛中获奖。
共青团河南省委学校部部长陈勇说:“与理工科创新不同,这些人文社科领域的项目不仅极大地锻炼了学生调研分析能力,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借鉴,很有意义。”
【意义广】
带动更多学生关注科技创新
“挑战杯”自1989年起,每两年举办一届,已连续举办16届,实行校赛、省赛、国赛三级办赛模式。
2001年,河南启动省级“挑战杯”竞赛,得益于团省委、教育厅、科技厅等部门以及各大高校的多方努力,在引领科技创新、培养青年创新人才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郑州大学结合院系特色搭建深蓝科技部、机器人实验室等创新实践平台,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
郑州轻工业大学探索出“团队+平台+项目+竞赛”的四轮驱动创新创业工作模式,营造科技创新氛围。
中原工学院以第二课堂实践为途径,以赛事组织为基础,不断强化学生参与科研的力度与深度。
郑州大学校团委创新实践部部长裴东杰说,“挑战杯”极为考查作品学术性、严谨性,对本科阶段的学生来说,是一次全面的、高标准的锻炼,也是一次基础科学素养的培养。
陈勇表示,下一步将总结梳理先进省市的经验做法,在各大高校推广实施,激发学生科创热情。同时,加强日常创新活动的开展,影响和带动更多的学生关注科技创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