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青年时报讯(记者 赵墨波)“各位同事新年好!受疫情影响,河南省已经进入一级响应状态。昨晚接市委通知,今天开始在郑抢建、抢修医院各一个。中建七局在郑各单位人员需要随时准备回到岗位。请各项目部统计全体党员现处所在地方。1点之前完成上报,收到请回复。”
2020年1月26日凌晨12点分,一条工作信息在中建七局总承包公司办公室的微信工作群中紧急发出。
很快,“即刻启程”、“马上返回”、“明天到郑州”的回复消息紧随而至。在一天的时间内,中建七局总承包公司的几十名员工就回到了郑州,集结到位于郑州市航空港区的河南版“小汤山”医院的建设工地上。这其中,有六名青年女性,她们奋战中坚强美丽的身影就像是“六朵金花”。
收到信息 她们打起背包就出发
看到手机上的紧急通知时,曾在陆军某部服役的吴瑾还在安徽老家。原本打算利用过年的时间的多多陪伴父母的她,看到这条紧急通知后,她选择了和同事们一起并肩战斗。在很多人都已经安然入睡的大年初二深夜,吴瑾打开手机,购买了从安徽铜陵返回的车票。当天晚上,她就到达了郑州。
家在河北石家庄的张小蝶和男朋友本来打算正月初六让双方的家长正式见一下面,趁着春节假期把自己的婚事往前推进一步,但因为建设河南版“小汤山”的紧急任务,她决定只好另择日期。
“这个事情已经计划了大半年的时间!”张小蝶说,“我对象也在总承包公司,平常我们两个工作都比较忙 ,能够一起放假同时双方的家长也有空的时间很难找到。”
张小蝶马上给男朋友打电话征求意见,得到的答复是:“我也收到通知了,也正在准备出发。我们4个小时后在郑州见面吧!”
原森的父亲是一名老党员,当他听到女儿还要返回郑州参加医院建设时,虽然心里也很担心,但他还是亲自把女儿从济源送回了郑州。
“他和我哥哥一块驾车把我送过来,路上只是不断地嘱咐我要做好自我防护。”
吴瑾:身兼多职的“女汉子”
从1月27日到2月5日,河南“小汤山”医院——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传染病医院(现已更名为郑州岐伯山医院)从无到有,拔地而起。这“六朵金花”从一开始就坚守在建筑工地,从未离开。在这支“娘子军”中,吴瑾、张小蝶和张小芬主要负责后勤工作,原森、白银花和王艳则属于工地上的宣传小组。
吴瑾所在的项目综合办公室人数虽然不多,却担负着为工地上紧张忙碌的千余名建设工人提供后勤支持的重要工作。
吴瑾每天早上六点多就要起床,在七点之前要到达工地现场。一天工作的开始就是要为建筑工人准备早餐、发放口罩、安全帽、反光马甲等物资。
下夜班的工人来就餐的时间比较晚,但吴瑾和同事会想办法把饭菜保温,务必保证这些工人来得晚也能吃到热乎乎的饭菜。“只要他们来,我们就能给他们备下热饭;不够吃的话我们还准备了自热米饭、泡面和火腿。”
吴瑾在部队积累了一些急救的知识和经验,在项目建设期间,她也兼职担任上了工地医护员。“为了赶进度,有些工人的身体在施工现场不小心发生了轻微的剐蹭擦伤,我在办公室就可以帮他们很快地消毒、止血和包扎。”
有一天,项目部收到了一批由社会爱心人士捐赠的60多桶纯净水,为了不影响车辆进出,这些纯净水需要马上转运到项目部的物资仓库里。但当时办公室里大多数的男生恰巧不在附近,吴瑾见到后,立刻撸起了袖子上前帮忙。为了赶时间,要强的吴瑾就一手一桶地搬起了水。纯净水搬完,吴瑾的两只胳膊也筋疲力尽了,之后几天又都疼了起来。
在工地上,吴瑾没有觉得自己是一个脆弱的小女生,“女汉子”似乎正是对她恰如其分的称呼。
张小蝶:工人们吃不饱,牢骚话让“送饭的”难过
有一件发生在建设现场的“小插曲”让张小蝶印象深刻。
那是在一次就餐的时候,一个有着20名工人的班组的负责人来取餐,要求一次领走40份饭。虽然能够理解工人们的劳动量很大,一份饭不易吃饱,但张小蝶担心这样做会影响其他班组的人员就餐,就拒绝了对方。发现自己班组的伙食要求不能满足,这位负责人的情绪激动了起来,忍不住发了两句牢骚,场面一时变得很僵硬。
吃饭的时候,张小蝶在一旁马路边的草地上找到了这群工人。
“刚才没让你领那么多,是因为每个队伍都很饿,要是一次领得太多,我怕别的工人没有饭吃了。你们现在还差多少,我给你补齐。
“你们是一线的工人,工作量最大,本来就应该充足供应,您的年龄和我的父母差不多, 要是我的父母没有吃饱,我也会觉得很难过……”
张小蝶话还没有说完,这位师傅一下子消了气:“不说了,不说了,对不起了!我们有谁没有吃饱,我让他再跟你去拿。”
张小蝶反思:“这些从五湖四海紧急汇聚到这里的工人是最辛苦的,保障他们的饮食是务必要做好的工作。”
从那之后,张小蝶每天都要提前与各个班组的带头人进行对接,查询白天和晚上进出工地的工人数量,然后根据得到的具体数据,再去厨房确定食谱和菜量。
张小蝶回忆说,一开始,这些建筑工人喜欢称呼她们为“发饭的”,平时碰见了也不多说话;后来相处的时间长了,看到她们推着餐车走过来,工人们会主动地问:“小姑娘,今天的饭都有什么菜啊?”
2月5日,河南“小汤山”医院的主体工程完工了,不少建筑工人开始撤场返乡。在办理返乡手续的过程中,张小蝶又遇见了当初和她发生“小插曲”的班组负责人,他问张小蝶:“谢谢小姑娘这么多天提供的伙食,以后七局的项目我还来!到时还能见到你吗?”
张小蝶笑着回答:“肯定还有机会再见面的。”
张小芬:最想念的是孩子
考虑到张小芬还带着两个孩子,一开始公司的领导并没有通知让她回来,但张小芬还是在初三的时候从新乡辉县赶到郑州。“我到现场一看,工程这么时间紧,任务那么重,我不能待在家里,于是当即决定留了下来。”
由于工期紧张,项目需要昼夜不停地开工建设。为了保障工人的饮食,除了早中晚正常供应三餐之外,工地上的厨房还在每天夜里12点半和凌晨4点增加加班餐,保障工人有充足的精力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施工。
为了让工人吃到卫生、热乎的饭菜,后勤部门的工作人员需要购买餐盒,并进行简要的包装。
“最高峰的时候进场的工人达到1300多人,每个人一份饭、一盒汤,包装整理的工作量非常大。”
为了保证工程进度,做好的饭菜要首先保证工人食用,等工人们都吃完之后,管理人员最后才吃,有时候剩余的饭菜不够,后勤部门的工作人员就吃点泡面和鸡蛋。
因为工地上的卫生间比较紧张,和办公室的距离也比较远,为了不耽误手里的工作,张小芬和其他同事互相提醒尽量少喝水,一天去卫生间的时间控制在仅仅“一到两次”。
怕家人担心自己,张小芬一开始不愿意告诉他们自己参建的是这个项目,只是含糊的说是“来郑州的项目加班工作”。
每天晚上和家人通电话,尤其是在面对孩子的时候,张小芬要想办法去聊一些轻松的话题。“但是孩子虽然小,但也会觉察到我们谈话之间的紧张。”
有一次晚上下班回到住处,张小芬正在和家人视频通话,大女儿忽然跑到一旁忍不住啜泣起来,孩子的爸爸跑到前面问了很多遍,小女孩才哽咽着说是想妈妈了。
随着项目的逐渐落成完工,张小芬才向家人透露自己的情况。“我告诉我的孩子,等妈妈把医院建好,赶跑了病毒,很快就可以回家抱抱你了。”
白银花:她和同事给建设者拍照12000多张
白银花和原森、王艳每天都要抓紧时间深入建设现场报道最新的建设进度、采写先进人物典型,把河南版“小汤山”医院火热的建设景象传播出去。
为了挖掘到最鲜活生动的新闻,白银花每天在钢筋水泥中来往穿梭,在机器轰鸣中爬高上低。
有一次,为了接近采访者,白银花踩着梯子爬上了一间病房的屋顶。铁皮制作的屋顶又冷又滑,站在上面的白银花战战巍巍,如履薄冰。白银花没有放弃,坚持着把采访做完。“工地上所有的建设者都在拼,所以我们也要拼”。
2月5号晚上天上突然下起了雪,第二天天晴之后,融化的雪水汇集在一些坑洼的路面上,来往的车辆一过,地上变得有些泥泞,但这并没有影响建设者的脚步。
“没有人顾及这些。”在现场目睹这一场景的白银花说,“很多人的衣服脏了,甚至鞋子湿了,但是没有人停下来。”
行走在建设工地,白银花感受到团结拼搏的巨大力量。
“我们的职责就是要用手中的笔把把这种干劲、力量、精神展现出来,把我们战胜病毒的信心和勇气展示出来。”
在短短二十天的时间中,白银花和她的同事编写文章50多篇, 推出人物典型80多个,拍摄照片12000多张……
白银花说,虽然不能亲手添加一砖一瓦,但她们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了这项工程的建设过程,也实现了一种值得骄傲和自豪的参与。
原森:时刻感受到社会的热切关注和温暖
原森记得,有一对来自河南新乡市的普通农民工夫妇让她备受感动。当听说需要建设一所应对疫情的医院时,这对夫妇“连工资多少都没有多问”,就急忙告别家人,来到郑州。宣传小组想要对他们采访报道,却被拒绝了。他们朴实而又真挚地觉得,在这种紧急的时刻,来到这里的工人都是为了对社会和国家出上一点力,“大家都是一样的”,因此不必对他们“单独”采访。
原森每天都要把最新的建设情况在公司的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上及时发布出来。有的阶段性成果在夜间完成,原森就要熬夜等到节点工程竣工的瞬间。夜里温度大幅度下降,她就披上了军大衣;地面的视野不够广阔,她就爬到附近的楼顶寻找高点。
河南“小汤山”医院的建设牵动着大家的心,各级媒体纷纷前来跟踪报道。但为了不影响工人的施工以及疫情防控,外来媒体的采访活动被大幅缩减。原森和她的同事们每天编辑的消息成为外界了解现场情况的快捷通道。
一篇《争分夺秒 使命必达!中建七局肩负央企责任,投身郑州新型冠状病毒隔离房建设!》的文章在微信公众号上一经发出,很快获得了10万+的阅读量。
原森看到,在文章的下方,有很多的人在点赞,有很多的人在表达感谢,有很多的人在提醒建设者要注意安全,还有很多的人希望可以捐赠米、面、油等生活物资……
王艳:隔离期间想把1万多张照片制作成一本画册
王艳的爱人是一名人民警察,从大年三十开始就坚守在高速公路卡口值班。接到工作通知后,她放下了家中的父母、孩子,紧急投入到社会急需的工作中。
她说:“大家都没有退缩,我们有一个材料部经理,是从江苏宜兴连夜开车顶风冒雪赶回来的,还有别的同事是从更远的甘肃回来的。”
5号晚上下起的大雪王艳没有缺席,她觉得在冰雪中劳动者的身影更有力量和美感。
建设者加班加点,与时间赛跑,在飞舞的飘雪中挥洒汗水,铸造出抗击病毒的坚强堡垒。王艳举起手中的相机,按动快门,捕捉最生动感人的形象。
结束了拍摄,王艳还不能马上休息,她还要熬夜把采访到的文字和拍到的照片整理出来,把工程最新的动态传播出去。
回到住处,王艳常常来不及收拾洗漱,就“和别人说着说着就半躺在床上睡着了”。
2月5日,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传染病医院完成验收移交。
2月13日,河南版“小汤山”正式命名为郑州岐伯山医院。
2月16日,首位转运患者进入郑州岐伯山医院。
……
随着医院投入使用,王艳和她的战友们陆续离开了,他们将在一段时间的自我隔离之后,继续投入到新的征程中。
王艳不想在隔离期间空闲着,她想要把这二十天里拍下的1万多张照片制作成一本画册,记录河南“小汤山”医院建设全过程。
“这本画册印好之后,我们计划连同一枚纪念章一起送给每一个建设者,感谢他们的奉献努力和付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