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支教:95后大孩子与10后小孩子之间的知识桥梁
来源:河南青年时报 作者:记者 魏文杰 实习生 宋相阳 2020-04-09

  河南青年时报讯(记者 魏文杰 实习生 宋相阳/文  受访者供图)“今天,我们要复习两个长度单位,米(m)和厘米(cm)。”4月3日下午3点,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分团(简称支教团)成员杨尚行打开电脑和手写板,找出事先准备好的PPT,进入腾讯课堂,开始了每天一次的网上教学。

  在屏幕那端与他准时相约的,是远在1600多公里之外,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龙县笃山镇歪纳村歪纳小学二年级的4名小学生。

  半年教龄新老师挑战“云教学”

  只有一半学生能在线

  2019年8月,5名95后本科毕业生从郑州出发,跨越1600多公里,到贵州安龙县笃山镇歪纳小学和小堡营小学,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涯。

  歪纳小学位于安龙县七个深度贫困村之一的歪纳村,距离镇上大约7公里,且不通客车,来回要徒步走山路,单程要走1个多小时。学校除了学前班,只有一、二、三年级,支教团成员杨尚行和刘晓广去年来到这里时,全校一共有41名学生。

  

歪纳村小学升国旗仪式 资料图

  小堡营小学位于王院村,距离笃山镇很近,是个脱贫村,生活条件好一些,目前学校一共有106名学生,规模比较大,在周边村子里是数一数二的。

  2020年春节过后,新冠肺炎疫情大面积暴发,既定开学日期一再延迟,刚刚熟悉三尺讲台的5名新老师,又面临如何上好网课的考验。

  2月底开始上网课时,他们教龄还不到半年。

  上网课需要电脑或智能手机,最低配置是组建家长微信群,对于云贵高原大山深处的孩子们来说,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

  2月中旬开始,支教团成员每天挨个儿给学生家长打电话,有的家里没电视没电脑,仅有一部手机还是数字键盘机;有的孩子父母不在身边,由爷爷奶奶照顾,条件更是有限。

  算下来,一个班只有近一半学生可以在线上网课。

  

歪纳小学一年级学生陈志琪在上网课、写作业 受访者供图

  学生情况大致清楚之后,支教团成员开始规划网课教学内容。

  由于当地多为四五十岁的乡村教师,手机上课难度大,5名支教老师就各自担负起两门课程的教学。

  根据贵州教育部门统一安排,学生每天上午需要通过“空中黔课”学习,下午由支教老师带领学生复习之前的内容,主要是语文和数学两个科目。

  “云旅游”、讲故事、诗朗诵

  各有网课小妙招

  为了上好网课,支教团成员到处“取经”,经过一个多月的摸索实践,他们也都总结出各自的“教学小妙招”。

  “图片大于文字,音乐代替语言。”这是杨金月最大的授课体会。网课开始后,她经常收看“空中黔课”,观摩其他老师的上课方法,有可以借鉴的就记下来,用到平常教学中。

  一年级有篇课文《我多想去看看》,讲的是一个山村孩子想去北京看升旗,一个城市孩子想去新疆看天山上的雪莲花。杨金月提前搜集了大量带有两地人文风物标志的图片,带领学生“云旅游”,给他们讲述图片背后的故事。

  

受访者供图

  张瀚会引用诗歌,在清明节前,他特意找来唐朝诗人杜牧的《清明》,在“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吟诵中,带领学生熟识这一节气的天气特征、人文风俗。

  而故事、动画则是刘晓广、来和鑫的“锦囊妙计”。来和鑫说:“语文课文很多都是小故事,我们就找来对应的小动画,在讲解完课文后播放,学生们都特别感兴趣,边看边理解课文内容。”

  网课上了一个多月,屏幕两端的师生逐渐找到了感觉,学生们学会了在线“举手”功能,跟老师的互动越来越多,有时候还会主动送出一朵朵小红花。

  除了正常的课程安排,支教团成员还给学生们准备了防疫主题课。“为什么大家突然都不能出门了?”“新冠病毒长什么样子?”“我们在家要注意什么?”在一张张生动形象的漫画中,他们帮助学生们把这些问号一一拉直。

  主题课的最后,他们特意讲了许多战疫英雄的故事。支教团团长杨尚行说:“想通过这样的机会,告诉学生什么是爱国,什么是理想。”

  最牵挂那些不能上网课的学生

  从上学期最后一堂课算起,支教团成员们已经有近三个月没有见到学生了,特别是家里没条件上网课的孩子,让人尤为牵挂。

  杨尚行每次线上讲课时,脑海里总不由自主地浮现出,在歪纳小学教室里上课的场景。每当在微信群批改完作业再让学生修改时,都会收到他们发来的语音,“谢谢杨老师”“我下次一定会注意的”……每条语音,他总是开心地反复听好多遍。

  刘晓广最牵挂的是班里个头最小的刘永松。他学习进度比别人慢,去年一学期,刘晓广经常单独给他“开小灶”,辅导他写完作业、背完课文再送他回家。但现在网课阶段,刘永松家里没条件上网,刘晓广很担心他学习受影响。“等回去了,一定想办法帮他补上。”

  

支教团成员刘晓广正在给学生上网课 受访者供图

  来和鑫在班里推行“积分制”,给学生们准备了铅笔、橡皮、飞机模型等小奖品,只要有进步就可以领到奖品。最近,她常常怀念学生们领奖后的那种满足和喜悦,想着回学校之后要给他们准备更多的奖品。

  

  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龙县笃山镇歪纳村歪纳小学的孩子们收到支教老师送的国产歼—10B飞机模型礼物,十分喜悦 资料图

  最近,支教团成员们陆续收到学生发来的信息,歪纳小学的韦修兰问刘晓广:“刘老师,你们什么时候能回来?”小堡营小学的刘吉英给杨金月发信息:“杨老师,我想你了。”

  每每这时,5名95后的大孩子也总想起山里的日子,想起那些淳朴热情的村民和懵懂的少年。支教团成员有一个共同信念:在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要让孩子们保持对山外世界的好奇,不断产生探索未知的欲望和走出去的动力。

责任编辑:张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