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啥?你要去新疆?”
来源:河南青年时报 作者:记者 魏文杰 2020-06-18

  河南青年时报讯(记者 魏文杰 受访者供图)“你说啥?你要去新疆?”听完女儿说的话,母亲有些意外。她这才知道,女儿要去离家3000多公里的西北边疆。

  “妈,你放心,我就去一年,体验体验就回来了。”葛文倩态度很坚决,她转身走进屋里开始收拾行李。即便母亲有上百个理由不让她去,那时(2014年7月)已通过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简称西部计划)选拔的葛文倩依然选择出发。

  同年9月,刚上大一的鞠润康看到一幅照片,一个学长身着迷彩服,穿着雨靴,满身泥水,背着沙袋蹚水前行,那是在天山脚下的伊吾县下马崖乡抗洪现场。那个背影让他久久难忘。就这样与西部结缘的鞠润康,4年后也踏上了去新疆的列车。

  西部计划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组织实施,自2003年以来已累计招募33万余名高校毕业生和在读研究生,到中西部基层开展志愿服务。

  如今,27岁的葛文倩已在新疆待了7个年头。鞠润康在一年志愿服务期满后,选择考研。无论留疆与否,志愿服务西部的经历注定难忘。

  出发

  有人主动交违约金

  有人惜别母亲

  2020年5月27日上午8点53分,广西民族大学发来拟录取通知,不到2分钟,鞠润康就完成了确认,一年考研之旅落幕。晒朋友圈时,他特意加了一张图,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志愿服务证。

  “在新疆那一年的经历,是我备考时的精神动力。”两年前的夏天,鞠润康从河南工业大学毕业,伴随着“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嘹亮歌声,踏上了西行列车。而在此之前,他已收到三四个企业的录用通知,鞠润康主动交了几百块钱违约金,一心要去西部。

  

鞠润康2019年参加西部计划志愿者宣讲 受访者供图

  2014年7月的一天,河南教育学院(现为河南财政金融学院)的毕业生葛文倩在老家南阳接到电话,通知她第二天集合,准备启程,母亲才反应过来,女儿要去的是西北边疆。“太远了,你个小姑娘去那儿干什么?”

  临行前一晚,母亲哭,她也哭。第二天一早起来,早餐却已备好。“放心,妈妈,我就去一年,体验完了我就回来。”安慰了母亲,葛文倩拖着行李箱走出家门。“那会儿年轻,就想出去看看。”彼时20岁的她尚未出过河南,对书上描写的陌生世界,无比憧憬。

  2018年7月,鞠润康同样坐上了T197次列车,尽管两人出发时间相隔4年,沿途风景依然相似。火车缓缓西行,繁华城市逐渐远去,眼前是连片的戈壁滩和光秃秃的山脉。

  39小时行车后,第三天中午12点多,列车停靠终点站乌鲁木齐,志愿者们终于来到心心念念的西部边疆。

  进疆

  3小时山路,凌晨2点到县城

  一切都很新鲜

  在新疆农业大学经过一周培训,志愿者从乌鲁木齐再次出发,去往各自的项目服务地。鞠润康来到了那位学长曾经的服务地——新疆东部的哈密市伊吾县。

  哈密自古是丝绸之路的咽喉,有“新疆门户”之称。伊吾县与哈密市隔山相望,县城不大,人口不过万。从哈密市区到伊吾县城,路程不远却需要穿过天山。

  报到那天傍晚,鞠润康坐4个多小时火车到哈密后,伊吾的工作人员已在等候,寒暄几句后又继续赶路。进到山里,空寂无人,只有他们那一辆车绕来绕去。虽是夏季,周围山顶却都覆盖着冰雪。

  到了伊吾,已是次日凌晨2点多,下着大雨,街上空荡荡的。专程来接他们的往届志愿者,帮鞠润康把行李扛到4楼。房间里床已铺好,生活物品也已备好。鞠润康看到这些,悬着的心终于落地。

  相比来说,葛文倩当年还算幸运。她被分到克拉玛依市,这座因石油发展起来的城市年轻富有、开放而有活力,打破了她对大漠城市的荒凉印象。

  

葛文倩在塔城市阿西尔乡曼谷努尔村 受访者供图

  眼前的一切都是新鲜的,她听说“有个黑油山,地面踩一脚都能冒出油”,听说“戈壁滩上产金丝玉,十分温润细腻”……她说“我也要做一块‘金丝玉’,在未来的志愿服务中雕琢成喜欢的样子”。

  成长

  扫过卫生扛过羊

  “打杂”也是一种锻炼

  与理想相比,现实并非十全十美。回忆起初入社会时的状态,总有一些“不那么美好”的小事让他们记忆犹新。

  法学专业毕业的鞠润康被分到伊吾县监察委员会,他很兴奋,“所学知识可以派上用场了”。但没想到,刚开始是在办公室“打杂”,收发报纸,打扫卫生,做领导临时交代的工作。“有一次我还去买羊,俩肩膀各扛一只,手里拎着豆油,送给单位对口扶贫的乡亲。”

  被日常琐碎工作湮没的鞠润康有过离开的念头,“每天做这些跟专业不沾边的事情,一点成就感也没有”。

  类似的挫败感,学物理教育的葛文倩也经历过。她当年志愿服务单位是克拉玛依市妇联,报到第二天,就赶上一次巾帼志愿者培训活动,结束后领导让她“写一篇消息”。从没写过活动消息的她也没多问,就随手在本子上写了起来。交稿时才知道,是要写电子版发在网上,葛文倩顿觉十分尴尬。

  在克拉玛依市妇联各个部门都待过的葛文倩,当年也觉得“忙得毫无头绪”,如今想来却很充实。度过了最初的匆忙适应期,葛文倩在工作中越来越得心应手,开展就业培训、规整档案、接待来访、普法宣传,还独自完成了法律法规案例汇编。

  从那段时期走过来的鞠润康记住了“一杯水”。当年,母校河南工业大学的老师到新疆看他,学院党委书记宋芙晖讲了自己的故事,“有客人来就给人倒一杯水递过去,让自己放平心态,基础工作也是锻炼”。

  逐渐进入工作状态的鞠润康,后来被调到案件审理室,参与审理了160余起违纪违法案件和3起留置案件,其中有些案件从审理到最终移送检察院,鞠润康全程参与,这让他从前辈身上学到了许多书上没有的实战经验。

  

鞠润康在新疆留影 受访者供图

  选择

  离疆考研难忘“精神力量”

  留疆驻村要在塔城买房

  去年6月底,一年志愿服务期满,鞠润康选择回校考研。别人说他傻,“不满两年就回去,不能享受加分政策,况且还有这么好的工作机会,回去干什么?”尽管当时也有一些不错的就业机会,鞠润康再次拒绝,“我来过,体验过,足矣”。

  回校考研的日子是孤独的。环顾四周,都是学弟学妹,同一级的学生已经硕士毕业。与他同期的留疆志愿者,也已拿到六七千元的月薪,过着舒适的小日子。

  备考觉得累时,鞠润康总会想起在新疆的经历。他会想起巴音布鲁克大草原和阿勒泰的美景,想起面肺子、馕和酸奶。也会想起冬夜12点多返回单位加班,呼呼大风吹着,干冷干冷的。

  “这一年不在于积攒了多少工作经验,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力量,是那种无所畏惧、一心往前冲的精气神。”鞠润康最终以专业课1分之差,被调剂到广西民族大学法学专业。

  而当年说“只待一年”的葛文倩,今年已是在新疆的第7个年头。做志愿者那两年没有工资,一个月生活补贴2100元,“有时候实在不够花了,还得找家人救急”。志愿服务期满后,她在当地参加了事业编考试,最终以笔试第二、面试第一的成绩考入塔城地区残联,在聋儿语训部做康复教师。

  

葛文倩与当地小朋友一起看书 受访者供图

  在为听障儿童做个训时,有的孩子年龄小,不会发音,葛文倩从最基本的“ɑ”教起,让他们把手放到她的喉咙处,感受声带的震动,尽管不是所学物理专业,但相通的教育学理论让她找到了为人师的价值感。塔城地区听力康复教育人才极度匮乏,葛文倩说,她要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延续到特教工作中,为折翼小天使撑起一片晴空。

  2018年1月,葛文倩主动报名驻村,作为“访惠聚”工作队成员,目前在塔城市阿西尔乡曼谷努尔村负责党建工作。“村民都很热情,总会主动拉着你去家里喝奶茶,吃果干。”葛文倩跟着他们学会了一些基本的维吾尔族语言,最初不适应的手抓面、羊耳朵,如今也已习惯。

  

葛文倩(右一)与驻村工作队队员在塔城市阿西尔乡曼谷努尔村 受访者供图

  给家里打电话时,葛文倩时不时会被催婚,才27岁的她在家人眼中已是“大龄剩女”,她总找理由搪塞。她不是没想过回河南,但转念一想,“回去还要重新开始,在这儿这么多年了,走了多可惜”。葛文倩有自己的小目标,等驻村结束,要回塔城买房、考驾照。“有了房子,这里才更像是家。”

责任编辑:张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