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青年时报讯(记者 弯文奎/文 受访者供图)千呼万唤,7月20日,河南正式“官宣”,电影院可自即日起有序恢复开放营业。
不只是电影院,马拉松赛也有恢复的迹象。近日,2020夏河拉卜楞高原半程马拉松赛暨健康中国马拉松系列赛将于8月23日在甘肃省开跑,比赛分设半程马拉松和5公里健康跑两个组别,这对于马拉松运动员来说,无疑是件好事。
马拉松在国内停赛已有半年时间,其间,那些以跑步比赛奖金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赏金跑者”,失去了所有收入来源。正如其中一位运动员所言,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跑步是为了健康,而对以此为生的他们而言,跑步则意味着生存与梦想。
半职业选手半年没比赛 长胖15斤
李鸿浩是一名马拉松半职业选手,通过参加比赛,他跑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这个行业,来钱快,有时一场比赛能抵别人一个月的工资。这种生活对他来说挺知足。
李鸿浩最近一次参赛,是1月5日的厦门马拉松。原本,经过充分冬训准备的李鸿浩,准备在徐州马拉松跑个不错的成绩,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上半年的比赛接连被取消。“去年大概参加了45场比赛,今年已经有大半年没参加过比赛了。”李鸿浩说,“有的人跑步是为了健康,有的人跑步是为了生存,我是后者。”
李鸿浩从初中就开始中长跑训练了,这为他以后转型马拉松比赛打下了坚实基础。2014年,还未读大学的他开始马拉松训练。2015年,他考上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运动训练专业,开始利用周末时间出去跑马拉松比赛。
“马拉松比赛有奖金,靠奖金赚点生活费。”李鸿浩说,他靠比赛一个月能拿到几千元的奖金,还收获了不少奖牌。2017年和2019年,他曾获郑开国际马拉松(国内)冠军,这更加激励着他从事这一行业。
去年,李鸿浩大学毕业,成了一名半职业马拉松运动员,靠参加比赛积累的人气,他签约了赞助商。2019年仅下半年,李鸿浩收入就有六七万元,通过马拉松比赛收获的奖牌,装了满满一箱。
李鸿浩参加2019龙之梦·太湖图影国际马拉松赛
“马拉松赛事一般集中在每年的3月到6月,9月到第二年的1月。”去年比赛多的时候,李鸿浩一整月都在辗转各地参加比赛。没成想,今年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他的生活“节奏”。
在没有比赛的日子里,李鸿浩长时间待在家里,体重增加了15斤,这使得他在跑步时的负重更大,运动效果受到很大影响。
没有比赛,也就没有收入,李鸿浩就兼职卖跑步鞋,他的跑步经验可以帮助不少跑友更好地选择跑鞋。李鸿浩联系熟悉的鞋商,在网上帮他们代卖跑鞋,每个月有几百元的收入,稍微缓解生活压力。
虽然未来一段时间仍没有比赛,但李鸿浩坚持跑步训练,周末的时候,李鸿浩训练长距离跑步,一次能跑二三十公里。同时为了恢复身体,他开始减脂之路,在短短的一周时间里,李鸿浩瘦了五六斤。
除了调整身体状态,李鸿浩也在努力调整好心态,积极对待生活,他相信疫情总会过去,“跑步,既是为了生存,也是为了梦想。这一路走来非常艰辛,但我不会放弃,也不能放弃”。
竞技状态有起伏 参赛选手水平高 导致奖金收入不稳定
相对于李鸿浩,漯河的刘路峰把所有赌注都押到了马拉松比赛上。
刘路峰是退役运动员,曾在四个省专业队待过,在马拉松跑圈,这个年轻的90后已然是个“熟面孔”。参赛不仅是他的乐趣,更是他的谋生手段。据他介绍,目前国内像他这样的“赏金跑者”估计多达上百人。
2012年6月,刘路峰退役,2015年初,他才开始恢复训练。2015年3月刘路峰拿了郑开马拉松(国内)第一名,这是他第一次拿国内冠军,此后便一场接一场地四处参赛。
因为经常拿奖,刘路峰比赛状态越来越好,有时一场比赛的奖金比一个月工资还高,刘路峰就选择以跑马拉松赚奖金来生活,“跑马拉松是自己热爱的事情,还能赚钱生活”。
受访者供图
当然,靠跑马拉松赚奖金的收入并不稳定。
刘路峰介绍,奖金是根据比赛的名次而定,只有前几名有奖金,如果挤不进前几,基本上也就没有任何收入。运动员的竞技状态也会有起伏,并且比赛竞争越来越激烈。比赛越来越多,参赛人员也多了起来,涌现出特别多的年轻的高水平的选手,黑人和高水平的退役运动员也越来越多。刘路峰笑着说:“好的职业马拉松选手,一个月几万元收入还是有的。”
受访者供图
目前马拉松比赛还处于停摆阶段,对刘路峰这样以马拉松奖金为生的运动员来说,影响特别大。
“上半年一直都在备战比赛,每天都在系统训练。”刘路峰以全程马拉松比赛为主项,因为半程马拉松和那些小比赛竞争实在太激烈,而且速度是他的弱项,耐力才是他的强项。
在国内“跑圈”,刘路峰有一席之位,他参赛频率很高,前些年每年30多场比赛,近两年,每年也有20多场比赛。“我的比赛频率在国内算是比较高的,我最多的时候一个月比5场全程马拉松。”
刘路峰日常训练也是针对全程马拉松,平时会保持比较高的运动量。同时,刘路峰的生活非常自律,无论是饮食还是休息,都控制得比较好,身体恢复也快。
马拉松运动员 巅峰年龄段在25~33岁
“人生的奔跑,不在于瞬间的爆发,而取决于途中的坚持。”马拉松比赛对参赛运动员身体和心理素质要求较高,也相当辛苦。
刘路峰根据以往中国一些比较专业的选手跑出最好成绩的综合年龄来做出判断,跑马拉松的人巅峰状态年龄段是在25岁到33岁。
李鸿浩说,在整个“跑圈”,能支撑职业马拉松运动员的因素,多与经济效益相关,有的还与自己的家境有关,“这些参加职业比赛的,他们很大一部分就是为了奖金,所以就练得非常刻苦”。
李鸿浩介绍,马拉松运动员赚钱的就特别赚钱,甚至一年赚几百万元,靠此买房养家。当然,由于受马拉松赛季时间和名次名额的限制,收入没有任何保障,有人有时每月会过万元,有时却只有几百元,甚至有时候一个月没任何收入,这都是正常现象。
除了全职马拉松选手,还有一些人是因为锻炼身体而参加马拉松,在郑州做田径教练的“勇哥”说,现在马拉松比赛很多,多得都数不过来,也带动了相关一系列行业的发展,盘活了当地经济。在他周围,有不少马拉松运动员,但业余的仍然占多数,“他们跑步在乎的是个人的感受”。
如今,刘路峰和李鸿浩每天都保持训练,一天四小时。“希望疫情早点结束,尽快恢复正常比赛,因为我近两三年还是希望以比赛为主。”刘路峰说,目前自己处于一个上升期,还不是特别考虑转型,希望能好好训练,把比赛比好。
受访者供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