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青年时报讯(见习记者 范坤鹏 张磊)刚刚过去的6月21日,对普通人来说不过是一年一度的父亲节,可对39岁的李琴来说,这是她陪伴父亲“重生”的第13个节日。
13年来,为照顾植物人父亲,李琴在事业巅峰期毅然辞职,并用两年时间在自家小院打造出一个小花园,哄父亲开心。
虽然家庭一再遭遇厄运,可她每天都自信满满,并热心社会公益。李琴说,只要爸爸还在一天,自己就还是个孩子。“希望有一天,爸能唤一声我的乳名。”
15年前父亲突发脑出血
她每晚两小时一次起来照看
驱车进入焦作市博爱县金城乡张茹集,再往东两公里就是张武村。张武村东头有座李氏祠堂,由于修建年代久远,历经风雨,墙壁斑驳。穿过祠堂门楼往北就是李琴家。
一进李琴家,满目苍翠映入眼帘,两米多高的竹子分立门两侧,簇拥着原木色的篱笆围墙,拱形的门头上爬满冬瓜秧,齐腰高的篱笆门向内侧打开,潺潺流水声时大时小,一个个吊篮花盆挂在墙上……这里就是“丫丫小院”。
“丫丫”是李琴的乳名。当年,为减轻姐姐和妹妹的上学负担,她初中毕业后主动放弃读高中,到博爱县职业中专学习计算机。毕业后,李琴原本可以像其他人一样,过上相夫教子的舒适日子,可15年前的一场变故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也改写着这个家庭的命运。
2005年农历正月初二晚上7点多,48岁的父亲李福兴正在邻居家串门时,突然感到身体不适。“老李,你怎么了,赶紧说句话好不好?”邻居李建国吓得脸色都变了。见事情不妙,七八个邻居赶紧把李福兴抬回了家,他躺在床上不省人事,连呼吸、心跳都很微弱。
“血压偏高,很可能是脑出血!”慌忙赶来的村医张金龙下了结论,“赶紧送医院吧,再耽误可就没命了。”在李福兴服用降压药后,邻居帮忙联系好救护车,他连夜被拉到当时的博爱县清华医院(现博爱县第二人民医院)。经过一周的紧急抢救,李福兴的病情趋于平稳。
那时,李琴的儿子才刚满月,她从医生口中得知父亲是半身不遂,但还不知道这对她今后的生活意味着什么。
“家里没钱给爸爸治病,当教师的姐姐连夜从别处催回家里之前的借款。”李琴说,原本一贫如洗的家,在父亲病后更是雪上加霜。一个月后,李福兴出院,由年近五十的妻子张竹青负责他一日三餐和洗尿布等工作。
“我妈患有高血压,担心她休息不好,影响身体。我就在工作之余,一边学习护理知识,一边负责护理爸爸,晚上睡在父亲房间的另一张床上,方便每两小时一次起夜照看。”李琴说。
家庭变故让她不堪重负
2006年2月,为了缓解家里的经济压力,李琴到离家5公里的博爱县金海冶金粉末金制品有限公司上班。
由于领导器重,加上她勤奋好学,李琴从办公室基层员工做起,晋升到分管公司生产和销售的副总经理,“一个月能拿到5000块钱,那时候在农村也算是比较高的了”。后来,在李琴的主导下,家里的老房子又翻盖成了二层小楼。
然而,2007年3月,李福兴再次犯病,“病后就成了今天这个样子,再也没说过一句话。”李琴说,那次父亲犯病后,就成了植物人状态。
2013年7月,母亲张竹青因突发性脑出血撒手人寰。母亲的离世,让躺在病榻上的父亲烦躁不安,李琴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当时,姐姐在学校教书,比较忙,妹妹在读大学,且父亲从小就喜欢李琴,照顾父亲的重任落在了李琴一个人肩上。从那时起,李琴每天都安排得满当当的。
“起床后,我先到地里给庄稼打农药,然后安排好邻居老伯帮忙照看爸爸,我再去单位上半天班。”虽然李琴在公司的工作时间得到了“特许”,但她心里还是挣扎着,“公司离不开我,但我又放心不下我爸,我不能为了赚钱,不管爸爸”。
2014年5月,李琴辞职,家里没有了收入来源。这时,丈夫王建成主动搬过来做起了上门女婿,“虽然只有30多岁,但他身体不好,18个月内住了6次院。为了给他治病,我借遍了所有亲朋好友。”李琴说,身患疾病的丈夫,至今也只能在家附近打零工补贴家用。
2016年冬天,李琴因难以承受一系列家庭变故带来的精神压力,到当地一家精神病院接受治疗。几天后,她回家竟发现家里被盗了。“锅碗瓢盆、被褥等都没有了,真的是家徒四壁了。那时,连儿子上初中的钱都没有,最后还是乡政府领导帮忙引荐,儿子才得到了学校免费资助。”
“我无法工作赚钱养家,也改变不了老公的身体状况,还有爸爸整夜地哼哼,无法还清每月的债务及几千元的利息……我看不到希望,面对未来我不敢想象……”李琴在2016年的一篇日记里,这样写道。
在李琴看来,人只有活着才有一切,才有意义,正是这种信念支撑着她重新站了起来。
修建“丫丫花园”
成为她和父亲的精神乐园
为了给父亲的日常生活增添一些乐趣,李琴还给父亲床头上方装了一台电视机,“陪他一起看新闻,看戏曲频道,谈生活状态……”但这样的陪护李琴还不满意,“能不能有更好的办法让老爸开心?”看到院子里母亲打理的菜地,她心里有了主意。
她开始在院里修建“丫丫花园”。铺上一条“丫”字形石头小路;花100块钱回收了50条废旧轮胎,喷绘成五颜六色后挂在墙上,把一盆盆吊篮放进去;用废旧输液管改成吊花盆的绳子,再把塑料瓶改装成花盆挂上……
“鱼塘有80厘米深,还配有生化池水循环系统,那是我去年夏天冒着近40℃的高温,一锤一锤凿出来的,看着父亲坐在旁边,我觉得一切都值了。”李琴说。
如今的“丫丫花园”集花园、菜地、动物园、鱼塘于一体,种有生菜、油麦菜等20多种蔬菜,有君子兰、茉莉花等近300盆花卉,还有鸡、兔子、鸽子等小动物。“母鸡和鸽子下了蛋,还有蔬菜,自己吃不完就分享给邻居,这是最放心的食材。”李琴说。
每天下午,只要天气允许,李琴总会用轮椅推着父亲到园子里看书、喝茶、浇花、喂小动物,“父亲好像永远都在倾听”。
李琴陪父亲出门散步
“希望有一天,
爸能唤一声我的乳名”
下午4点左右,到了李福兴加餐的时间,王建成把岳父从床上抱到轮椅上,把尿袋挂到轮椅挂钩上,将岳父的胳膊肘与下腹处、双腿之间都用靠枕分隔开,避免生褥疮。李琴则拿出一包纯奶,挤进父亲口中。
在两个喷绘轮胎叠放而成的简易圆桌上,放着早已洗好的黄桃和火龙果,那是给李福兴加餐打果汁用的原料。客厅里仅有的一台落地扇呼呼地吹着风,李琴家还是11年前装修后的样子。
“果汁打好了!”丈夫王建成端着碗从厨房走出来,正要犯困的李琴站了起来。
她猫着腰看躺在轮椅上的父亲——他目光不能直视前方。“爸,喝鲜果汁了,你要是开心就眨下眼睛。”
李福兴的眼睛缓缓动了两下。李琴开心得像个孩子,先用嘴唇试了下温度,然后再一勺一勺把果汁喂给父亲。这样的加餐每天至少要有两次。
李琴喂父亲果汁
李琴全职照顾爸爸无收入,其间基本靠贷款或借款维持生计。2017年,李琴贷款与三位老师一起开办了红黄蓝艺术中心,李琴负责运营管理、招生、宣传和后勤。三名美术专业的教师给孩子们上课。
“以后我想用园子前的老房子建一个‘丫丫美术馆’,免费让孩子们体验书法、绘画艺术,给村里的孩子们搭建一个公益平台。”说起以后“丫丫花园”的扩建,李琴早有打算。
“小时候,爸爸是天;长大了,我就是爸爸的天。”李琴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有一天,爸能唤一声我的乳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