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青年时报讯(记者 蔡琳)进入夏季,蚊虫滋生,人人避而不及。在河南,却有这么一群人,他们逆行而上,追着蚊子跑,拿自己当诱饵,以身诱蚊;通宵达旦露宿野外,舍身喂蚊。父母不理解,觉得他们傻;老乡不理解,认为他们“吃饱撑的,不干正事儿”,他们却有一个形象的名字——“职业捕蚊人”。
父亲眼中的“傻” 老乡眼中的“不干正事儿”
一进入7月份,河南大地就正式进入一年当中的“烘烤”模式。当大多数人抱着啤酒、西瓜躲在空调屋里不愿出门的时候,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不怕苦,不惧热,专门寻找湿热脏臭的地方,追踪捕捉一种名叫中华按蚊的蚊子,并且把捉蚊子当作一项日常工作,定期进行。
7月5日,洛阳市汝阳县,最高气温34℃。下午5时许,汝阳县疾控中心传控科的许文瑞和同事们一起,收拾好蚊帐、竹床、捕蚊器、手电筒等物品,便出发了。他们此行的目的地是汝阳县刘店镇的七贤村,那里有一个小水库,水库里种着荷花。接下来,他们将在水库岸边的水泥地上搭起里外两层的蚊帐,然后静待猎物的到来。
7月14日,南阳市唐河县,最高气温35℃。下午6点左右,唐河县疾控中心地方病防治科的张永已经和同事们到达预定的监测地点,这里前方是水稻田,后面是居民区,旁边还临着一个水沟。用他们自己的话说,这里正是搭帐捕蚊的最佳地点。
他们要捕捉的共同目标是中华按蚊。中华按蚊主要分布在我国除青海和新疆以外的各个省区,是广大平原,特别是水稻种植区疟疾的重要传播媒介,因其种群数量大,是主要的传疟媒介。每年的6月到10月份,是中华按蚊的吸血活跃期,也是监测人员忙着追逐中华按蚊的时期。每到这个时候,我省各疾控中心的监测人员就会拿上他们的帐篷、工具,“追着蚊子跑”。
一到目的地,他们就动手搭起蚊帐,摆放好竹床、竹椅,等到太阳快要下山的时候,就会有一个人坐到内帐里,充当人体诱饵,等待中华按蚊循着气味找上门来,再由外帐的同事用捕蚊器,进行捕捉。
“那一晚,天气很热,尤其我们是在水库旁边的水泥地上,蒸得厉害。”回想起那一天的捕蚊经历,许文瑞感受最深的就是一个字——热。不过,许文瑞也坦言,自己在内帐里面,还要好一些,外帐负责捕捉蚊子的同事,除了热,还要饱受蚊子的叮咬,即便他们穿上长衣长裤,也难免受到蚊子的攻击。那才真是又痒又热,滋味更不好受。
蚊子对人体散发的二氧化碳很敏感,所以人是最佳的引诱剂,捕捉蚊子的时候,工作人员不能涂抹驱避剂,也不能有抽烟、摇扇子这些可能影响到蚊虫叮咬的行为。
“又闷又热的,浑身是汗,还不能扇扇子,怕把蚊子扇跑。”张永提到捕蚊当天,也是深有感触。
整个夜里,他们每小时都要在外帐捕捉搜集一次中华按蚊,每次捕捉搜集时长是15到20分钟。这就是他们所说的通宵人诱法。蚊子以人呼出的二氧化碳、体表散发的汗味和热量确定人的位置,因此帐内的“人味”是它们的最佳引诱剂,捕捉到的中华按蚊,再由他们搜集、保存,按照规定记录捕获按蚊的数量和蚊种,从而进行密度和季节消长监测、叮人率计算。
许文瑞和同事用人诱捕蚊的方法进行捕蚊
从2015年上班开始,几乎每年夏天,许文瑞都会定期出现在监测点,例行一个月两次的人诱捕蚊监测。又闷又热的夏夜,一宿一宿地不睡觉去逮蚊子,一个好好的姑娘,不化妆不打扮,心里眼里只有蚊子,在父亲眼里,许文瑞是个不折不扣的“傻孩子”。
相较许文瑞的“傻”,40岁的张永回想起最初捕蚊的经历,仍然记忆深刻:“最开始,到哪里一搭蚊帐,老乡们就一脸不理解,说什么俺们农村人忙得焦头烂额,你们吃饱撑的没事儿干,来这儿逮蚊子,真是不干正事儿。”
父亲骂女儿傻,许文瑞就一遍又一遍给父亲解释自己的工作,让父亲了解自己工作的价值;乡亲们不理解,张永他们就一次又一次给乡亲们普及防疫知识,告诉他们卫生防控的必要性。让他们感到欣慰的是,这些年,随着防疫宣传的深入,防疫知识普及,民众对防疫工作的认知水平也越来越高,对防疫工作也越来越理解和支持。
防疫战线的隐形守护者
第一次加许文瑞微信的人,总会很好奇地问:“咦,你怎么把蚊子当头像?”
“那不是蚊子,是白蛉。”许文瑞总会不失时机地给来人科普,“白蛉也叮人吸血,还会传播多种疾病……”
微信头像的那只白蛉正是许文瑞做人诱捕蚊的时候捉到的。在许文瑞眼里,显微镜下面的它“十分漂亮”,“把它做头像,我是有私心的,希望为更多人科普防疫方面的知识”。作为疾控防疫的工作人员,许文瑞最乐于做的事情就是一有机会就给大家普及卫生防疫方面的知识。
许文瑞以白蛉为微信头像
7月14日那天,张永一行人的收获不大,4个人一宿只逮到7只中华按蚊,算下来还没有他们身上被叮的包多。
“因为后半夜起风了,所以比正常情况下少很多,正常情况下一个晚上能捉20到30只。但是我们还是要坚持一小时捕捉一次,按要求记录,一个环节都不能少,不能有丝毫懈怠。我们防疫工作是辛苦活儿,更是良心活儿”,张永告诉记者,南阳地处河南的南大门,作为防疫战线上的隐形守护者,“守好河南的南大门”是他们的义务,也是他们的职责。
“远看像臭要饭的,近看是防疫站的”
自2012年以来,河南省已经连续9年没有疟疾本地感染病例报告。今年6月30日,我们国家也正式获得世卫组织消除疟疾认证。公报上说,中国疟疾感染病例由20世纪40年代的3000万减少至零,是一项了不起的壮举。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说:“中国的成功来之不易,这主要得益于中国数十年的持续精准防控。”
2017年已经退休的贾英瑞曾经是张永的同事,1981年进入当时的唐河县防疫站工作。
“牛棚、猪圈、臭水塘,为了了解疟疾的传播媒介,我们都要去,再脏、再臭也要忍着,哪里蚊蝇滋生,哪里就有我们的身影。”说起自己的工作,贾英瑞忍不住感慨,“远看像臭要饭的,近看是防疫站的,这是当时老百姓对我们的调侃。可是当看到一个病又一个病的消除,我就明白我们防疫队伍存在的意义了。”
河南16个监测点 时刻掌握蚊媒动态
省疾控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的副主任医师刘颖告诉我们,目前全河南省共有16个监测点,其中国家级监测点3个,省级监测点13个。虽说近些年我省已经没有本地感染疟疾病例报告,但从传染病防控角度而言,0与0.1之间差别巨大,我们随时可能会面临疫情再次传播和回升的风险。此外,现在虽无当地疟疾,但输入性疟疾仍然存在,所以掌握蚊媒动态还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人诱捉蚊,记录相关数据,必要时还要把捉到的蚊子带回去,小心伺候,细心照料,用来在实验室做抗药性实验。“做抗药性实验就是想知道蚊子对杀虫剂是否敏感,杀虫剂对蚊子是否有效。”刘颖告诉青报记者。
张永和同事记录和分析数据规律
通过监测,掌握人与蚊子的关系,摸清我省蚊媒的生态习性、活动规律、季节消长、抗药性及其变化趋势和规律,可以为今后制订合理的媒介防制方案提供科学依据,为疟疾再传播的风险预测预警与应急处置提供数据支持。
一直到10月份,许文瑞和张永他们的“捕蚊工作”都要持续进行。他们也要和同事们继续冒着酷暑,豁着被叮咬,一宿一宿地去熬夜逮蚊,记录数据,分析规律。正所谓他们对自己的调侃“蚊子虐我千百遍,我待蚊子如初恋”。只要工作继续,他们对于蚊子的“痒与爱”就要继续下去,他们追逐蚊子的脚步就不能停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