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青年时报讯(记者 蔡琳)北京冬奥会期间,各国运动员比赛之余,也纷纷化身美食吃播,毫不掩饰对中国美食的喜爱。他们当中有一天吃6个豆包的马耳他滑雪女将珍妮丝·斯皮泰里;有赛后吃着韭菜盒子淡定等待比赛成绩的谷爱凌;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已经吃了将近200个饺子的美国运动员茱莉亚·马里诺……
赛场上奋力角逐奖牌,赛场下全力追逐中国美食,中国美食征服了来自全世界各地的朋友。值得称道的是在这人人点赞的冬奥美食中,有咱河南人的一份力量。
2021年12月10日,在接到北京冬奥会志愿服务的邀请后,长垣烹饪职业技术学院从4000余名烹饪工艺与营养和中西面点专业学生当中,优选出94名学生前往张家口和延庆两个赛区,参与餐饮保障、赛点服务等志愿服务工作。
元宵节 我们的三餐不光要好吃还要吉祥
2月15日,早上不到五点,在冬奥会北京延庆赛区环外大临服务就餐点,来自河南长垣烹饪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董志航已经开始和面、摊饼,准备当天早餐的面点。
6点左右,同学郝成辉准备停当,他主要负责三餐的质检工作,需要在上菜前对饭菜进行拍照记录、质量把关。他们一天的工作便从这忙碌的早餐开始。
“今天是元宵节,我们的菜单有寓意年年有余的清蒸鲈鱼,寓意大吉大利的卤鸡腿,寓意金玉满堂的玉米粒,当然今天还少不了寓意团团圆圆的元宵……就是不光要让就餐者吃好,还要追求一种吉祥美好的寓意。”董志航告诉记者,他们这个就餐点每天要服务大约300人次的就餐,在保证饭菜色香味俱全的前提下,让就餐者体会到宾至如归的感觉才是他们志愿服务的终极目标。
董志航和郝成辉是同学,他们一个擅长面点制作,一个主攻烹饪工艺与营养,冬奥会期间,他们用自己的特长助力冬奥,和赛场上的运动员一样,他们同样值得大家的点赞和褒奖。
最累的时候需要被人拽着借力起身
志愿服务,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多的是辛苦和责任。从1月6日进京,让董志航和郝成辉两位同学体会最深的就是身体上的劳累。
拿董志航来说,一个早上要蒸十多斤面的馒头,烙20张左右的大饼,同时还要准备烧麦、包子……干完活,两个胳膊又酸又痛。“最忙的一次,干完活浑身酸痛,第二天靠郝成辉拉我下床。”
同样,每一顿饭,郝成辉都需要详细记录每一个菜品的数据,拍照存档,同时还要兼职服务就餐人员刷卡,登记汇总就餐人数,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
“晚上不一定几点休息,有时候我们凌晨一点多还要收货,搬运配送的食材。这都是体力活,但是我们都感到挺幸运的,能从学校4000余名的同学中选拔出来,参与这么盛大的赛事,再辛苦都值。”郝成辉告诉记者,一个多月来,他们已经逐渐习惯了每天十几个小时的工作,他们将持续服务到冬残奥会结束,到时候将带着这份不寻常的经历回到河南。
现场见证钢架雪车运动员闫文港创造的历史
当然,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有辛苦也有快乐。董志航告诉记者,工作之余,他们最开心的就是能够到处转转,现场观看各项赛事的比赛。
“我们这儿海拔800多米,山上海拔将近2200米,坐索道几分钟就到了,太震撼了。”在董志航看来,延庆赛区的各种场馆、设施建设就让他感到震撼,而最让他和同学郝成辉难忘的,还是2月11日晚上,他们在现场亲眼见证了我国钢架雪车运动员闫文港创造历史,以4分1秒77的成绩获得铜牌,为我们国家拼得有史以来第一枚钢架雪车冬奥会奖牌的战绩。
“看不到人,嗖一下就过去了,感觉替他们捏把汗,现场真的太震撼了。”
提起当天的比赛,董志航和郝成辉仍然难掩激动,他们说看运动员在赛场上为国争光,他们就一点儿也不觉得苦,一点儿也不觉得累了,能够服务如此盛大的赛事,本身就是一种锻炼,这些运动健儿们就是他们的榜样,赛场上看运动员的,赛场下餐桌上就看他们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