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青年时报讯(记者 魏文杰)随着高考临近,一些考生家长的心态也随之有了变化,想要给孩子助力,又担心帮了倒忙,甚至有些家长比孩子还要焦虑。关键时刻,家长如何做好考生的定海神针?郑州市12355青少年服务中心的高老师给出了她的建议。
“想要给孩子帮助,家长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要有一个较为稳定的情绪状态。”高老师提醒说,希望家长们可以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要学会接受孩子的现状,客观认识和评价孩子,减少与周围人无谓的比较,切勿盲目攀比。
第二,要学会降低期待值,设置过高的期望值不但会给孩子压力,也会让父母变得很焦虑,总感觉孩子缺点太多,进步太慢,接下来便是无休止的否定,让孩子觉得一无是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孩子在考前感觉绝望,甚至想放弃的原因。
第三,要学会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不要过分干涉孩子,有很多家长觉得马上要考试了,那么一切事情都要为考试让路,在家里各种小心翼翼。但实际上,家长做好适当的后勤工作,全家把心态放轻松,稳定情绪,反而能够提升孩子的自信心。
“家长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之后,当孩子遇到困扰时,我们才能提供帮助。”高老师说,提供帮助也讲究方法,首先要明白,到了最后阶段,孩子最担心的是什么、目前所面临的压力是什么。
“这个时候同学们的压力一般来自于心理上、身体上这两个方面。”高老师介绍说,心理方面,有的孩子会怕自己考不好,达不到父母的期望;身体方面,长时间的紧张作息,超强度的听课做题、睡眠不够,自然会导致身体感觉到不舒服、累和压抑,因此,家长们一方面要按照孩子的实际情况设定期望值,另一方面要多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保证睡眠,同时包容他的负面情绪。
高老师提醒说,到了这个时候,家长不要总是问复习得怎么样了,因为孩子们没办法回答你。事实上,没有人是复习完了才去参加考试的,总会有点不放心和没把握,而如果孩子实事求是地回答“没复习好”,这个信息又会强化他内心的不安,增加压力。高老师建议,家长不要总是跟孩子讨论最后的结果。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抓紧一切时间学习,言语中甚至带着威胁和恐吓,这都是不可取的。
“还有一种情况,有的孩子越临近考试反而越感觉疲惫不想学。”高老师说,“当孩子出现这种状况时,家长要首先学会理解,这是大脑给出的信号,孩子需要适当的休息调整了。”高老师提醒,大脑与其他器官一样,需要劳逸结合,如果外界强制性地给予学习任务,大脑自然会产生保护性机制。这种情况下,家长们要考虑下孩子平时喜欢怎样的活动,提醒他或者陪他一起休息调整一下。
家长们还会面临一个常见的问题,就是“如果考不好怎么办”。高老师表示,几乎每个孩子都会问父母这个问题,有的家长会说“无所谓,考不好就考不好”,有的家长会说,“考不好就完了,我可没办法,到时候你自己看着办吧”。
在高老师看来,实际上这两种回答都是不可取的。“考试对于孩子和家长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不可能无所谓,这么回答,要么口是心非,要么对孩子失去了信心,而强调考不好的可怕后果,则会干扰孩子对学习的专注。”
高老师建议,这个时候家长最好认真的诚实地与孩子共同面对这个问题,承认考不好的确是我们不愿接受的,但无论怎样都要尽心尽力,只有尽力了,将来才不会后悔自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