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实验名师点评2022高考文综历史:注重基础主干
来源:河南青年网 作者:记者 弯文奎 整理 2022-06-09

  河南青年时报讯(记者 弯文奎 整理)一、结构稳定,布局合理,立足教材,观照现实,持续创新

  近年来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一直在积极的响应、稳步推进高考考试内容改革,充分发挥高考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试卷整体题型题量、考查内容、能力目标、考查形式、整卷难度等维持稳定,从24题到30题,第32题等时段选择、考点设置未发生明显变化;试题立足教材,关注基础主干,如第25、26、28、29、30、31、32、45、47等;突出党史考查,第29、30、31、47题等;素材形式多样,情境营造真实,如第24、25、26、27、28、42等;契合时代脉搏,关照社会现实,如第31、34、42、45、46、47等;第35题考查时段、内容一改以往对全球化、区域集团、文学艺术考查,设置到俄国十月革命前,属于新变化;试题注重创新,第42题引虎入题,将地方治理与经济开发、环境变迁、思想变化等结合起来,综合度还是令人耳目一新。

题号 时期 考点 题号 时期 考点
24 商周 中华文化多元一体 33 文艺复兴 人文主义思想
25 唐朝 盛唐书法 34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德国航运发展与海外扩张
26 宋代 通判 35 20世纪初 俄国十月革命国际形势
27 明后期 经济发展影响社会价值观 41 20世纪50、60年代 中日技术引进,中国科研史
28 晚清 戊戌变法 42 东汉 良吏与虎患,儒家仁政和民本、天人感应对社会治理影响
29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救亡道路选择 46 先秦 商鞅变法
30 抗战时期 中共与时俱进调整政策 46 二战后 苏伊士运河战争与英美阵营
31 改革开放 经济体制改革影响社会职业选择 47 近代中国 毛泽东与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32 古希腊 雅典官员选拔      

  二、发挥育人功能,厚植家国情怀,坚定四个自信,促进全面发展

  1、以史化育为人,彰显学科特色,弘扬传统文化

  试题从历史角度聚焦国家命运,让学生树立认识社会、评价事物的标准,用这些方法分析复杂的历史现象和现实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如第29、30、31、34、41、46、47等题;试题注重发掘古代中华文明起源、古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第24题以商周青铜器为切入点,揭示了商周青铜文明与长江流域铜矿开发的关系,建立南北地域间文明关联,深化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的历史认知;第26题考查古代地方行政制度规范建构,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传统制度文化优势;第42题对儒家仁政、民本传统文化考查,对中国现代国家治理提供借鉴,有利于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2、激扬百年党史,厚植家国情怀,坚定四个自信

  通过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等历史阶段中具有代表性的重大史实和重要历史线索,考查学生对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掌握及认识程度。第29题意在引导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正确认识世界和指导中国救亡图存的真理;第30题考查中国共产党人善于依据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适时调整,与时俱进;第41题通过20世纪50、60年代中日两国技术引进相关史料,引导学生通过国际比较,认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伟大意义;第47题考查毛泽东与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历史。通过党和国家革命道路探索中的曲折过程和信念坚守,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了解国情,进一步激励学生坚定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3、推进五育并举,健全学生人格,促进全面发展

  试题设置注重对健康情感、劳动精神、体育、美育等考查,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第25题,围绕盛唐书法的时代气象和艺术风格创设情境,彰显了书法艺术承载的美学理念,引导学生培养审美感受力和领悟力,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三、遵循课程标准,注重基础主干,渗透学科素养,考查关键能力。

  考查内容紧扣课程标准,加大了对必备能力的考查,强调了对主干知识和基本能力、素养的考查。第29题,明后期商品经济影响审美趣味,是对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唯物史观考查;第26题围绕宋代官职“通判”的概念展开,从规范地方行政的角度考查“通判”设置的目的,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内涵外延的掌握情况。

  整套试题从多角度、多层次考查考生唯物史观(第24、27、29、31等题)、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贯穿整套试卷、家国情怀(第24、26、28、29、30、31、47等题)等学科素养,彰显学科特色,培养史学研究能力。

  试题注重阅读理解、信息加工、批判性思维、辩证思维、语言表达、组织论述等关键能力考查。第42题,选取《后汉书》等史籍中关于东汉良吏与虎患的史事记载,是开放性试题,结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和高中历史教学实际,要求阐述历史现象,提取信息,得出历史结论,注重依靠不同类别的史料和多元化的素材呈现形式允许学生多角度思考,多维度发现问题,强调自主发现问题、合理论证。

  四、凸显学科融汇,考查多向多元,鼓励独立创新。

  学科内部不同模块之间,很多试题将古今、内外关联,历史元素与政治、地理、经济、文学、艺术、道德修养、价值理念等融为一体,从多个向度考查考生的人文素养。第24题借助地图,建立南北地域间文明关联;第42题素材形式新颖,引虎入题,将地方治理与经济开发、环境变迁、思想变化等结合起来,综合度还是令人耳目一新,学生可从儒家仁政和民本、天人感应、区域经济开发、人与环境冲突、循吏善治思维(地方官员治理)相结合的角度概括。

  五、紧扣时代脉搏,彰显国际意识,践行命运与共

  精心选择反映时代主题,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社会的题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考生关注现实生活问题,激发解决问题意识。第41题二十世纪五十、六十年代,中日技术引进,内外关联,契合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纪念,也反映了新一轮科技革命蓬勃兴起,党中央深刻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大势时代气息,努力实现技术赶超西方的奋斗,并在全球共同利益和共同关切日益增多下,呼吁国际合作,践行命运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第42题对当今区域经济开发,人与环境冲突关注,契合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大战略;第46题考查二战后苏伊士运河战争与西方阵营关系,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现实和国际局势变动,提高对大国霸权的警惕;第47题毛泽东与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契合新时代党注重民族国家团结、凝聚力和增强国家认同,适应现阶段全面深化改革需要。

河南省实验中学 郭艳花 高三历史教师 河南省教育厅教学标兵

责任编辑:张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